十堰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索引号
011081002/2016-00001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日期
2016年12月30日 00:00:00
发布机构
十堰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文号
十政发〔2016〕56号

【信息来源:自编】因涉及企业内部数据本文有删减

前    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十堰市是我国重要的商用车制造基地,“十二五”期间产业规模实现稳步增长,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时期,是我市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道路,建设新型制造业体系,加快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的攻坚时期和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对于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中国制造2025》、《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初稿)、《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初稿)、《<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以及全市“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十堰市工业和信息化的实际发展情况,特制订本规划。

   目    录

一、“十二五”基本情况回顾 1

(一)发展成就 1

(二)主要问题 4

二、面临形势 6

(一)机遇 6

(二)挑战 8

三、思路与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原则 10

(三)发展目标 11

四、发展重点 12

(一)促进汽车产业高端化、专用化发展 12

(二)加快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发展 16

(三)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18

1、生物医药 18

2、电子信息 21

3、可再生能源 22

4、通用航空装备 24

(四)实现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 25

1、食品饮料 25

2、纺织服装 27

3、冶金化工 28

4、建材 30

五、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31

(一)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31

(二)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 33

(三)夯实汽车产业配套能力 35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36

(五)积极推行绿色制造 37

(六)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39

(七)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40

(八)深入实施开放战略 42

六、保障措施 44

(一)加强组织协调 44

(二)完善政策环境 45

(三)拓宽融资渠道 46

(四)强化人才培养 47

(五)加强监督考核 48

   一、“十二五”基本情况回顾

(一)发展成就

1、产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4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4.5%,年均增长7.6%;实现工业增加值5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50%,年均增长8.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4.2%,年均增长7.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70家,比2010年净增507家(可比口径),其中亿元企业达到309家,与2010年相比净增200家,规模企业从业人员20万人,资产总计3000亿元。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5年,地方工业占比首次突破70%,达到72.5%。轻工业占比逐渐提升,全市轻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13.5%,高于2010年9个百分点;非汽车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11年的25.9%提高到38.5%;全市医药制造、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等绿色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累计实现产值近2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突破10%。专用车生产取得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累计生产汽车246.6万台,与“十一五”相比增长58.5%;累计生产改装车55.6万辆,同比增长144.9%;改装车占汽车总产量的22.5%,与“十一五”相比占比提高8个百分点。

3、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十堰工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建了一批技术创新支撑平台。截至2015年底,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40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37家、院士工作站45家。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为34.09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9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3.88万人、高技能人才6.34万人。

4、汽车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十堰汽车文化底蕴深厚,是驰名中外“东风车”的摇篮,成功塑造了独特的“车城”形象和城市品牌。在产业规模方面,目前,全市拥有汽车企业近千家,其中汽车及零部件规模以上生产企业6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88家。全市汽车产能达100万辆,可生产10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形成了重、中、轻、微、客、低速货车、各类专用车等全系列商用车发展态势。在产业布局方面,十堰汽配城是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集群优势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东风商用车8万辆新工厂、东风商用车动力总成、东风零部件工业园、东风装备工业园、东风特商工业园项目“五大板块”陆续建成投产。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十堰拥有东风汽车商用车公司技术中心(国家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十堰)示范基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国家汽车零部件质检中心也基本建成。在机制创新方面,东风公司通过引入民营机制极大地增强了我市商用车产业的发展活力,东风小康、东风特汽客车、东风特汽专用车等企业通过机制创新焕发生机活力。

5、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十堰通过大力建设集中连片的开发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开发区,实现了要素向园区流动、项目向园区倾斜、企业向园区聚集、产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十堰商用车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张湾工业新区、茅箭东城工业园、白浪工业园)内,其占城区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比重达到80%以上;丹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90%的企业集中在丹江开发区内;郧阳区铸锻产业集群90%集中在郧阳经济开发区内发展;十堰竹房城镇带有机食品饮料产业集群65%以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竹山、竹溪、房县开发区、工业园区内发展;十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十堰西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各县市区开发区内集中发展。

6、两化融合发展不断深化

2015年,十堰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53家,其中省级22家、市级31家。通过举办两化融合培训班、推广“十堰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有力推动了企业的两化融合工作。全市应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成本控制等信息化管理的企业达到61%,应用协同办公系统达到60%。企业信息化投入同比增长20%,重点工业企业数控装备化率超过30%,大部分重点企业已经成熟应用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电子射频电子识别(电子标签)等信息管理系统。2015年,我市获得全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成为首批入选的39个示范城市之一。亿脉公司被工信部授予2015年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成为全省上榜的3家试点企业之一。东风小康有限公司被工信部授予2015年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7、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堰大力推进“光网改造”,宽带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传输和接入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5年底,全市光缆网络总长度超过10万芯公里,互联网出口带宽达400G,宽带接入端口容量超过50万线,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91万户,城区光网改造完成50%,光纤覆盖达到95%。同时,十堰持续投资建设光网城市基础设施及基础应用项目,正在逐步推进全市城市及农村宽带全覆盖和4G网络覆盖,并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建设智慧政务、智慧工业、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物流等重点信息化工程,以实现对工商业活动等领域各项需求的科学、智能响应。

(二)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十堰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还存在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慢等诸多困难与问题。

1、汽车产业持续增长动力匮乏

在产业结构方面,中重型车、微型车发展强劲,轻型车、客车发展不足;运输型改装车发展迅猛,功能专用车发展滞后;零件企业较多,生产汽车部件的企业相对较少,生产总成的企业更少,尚未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产业上中下游紧密联系、专业化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链。在产业规模方面,全市汽车产能达100万辆,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汽车产业存在较大的产能过剩风险,如果不进行技术升级与国外市场拓展,汽车产量的扩张将会遇到瓶颈。从产业价值链角度来看,十堰汽车产业目前以附加值低的整车组装和零部件生产为主,在产业链两端的研发、销售和售后需要人才、区位和交通等要素支撑,而东风公司的总部和研发都在武汉,十堰分厂只有部分特种车和零部件的研发。

2、非汽车产业发育不足

汽车产业“一业独大”,占据十堰工业总量的65%左右,农副食品加工、食品饮料制造、装备制造、冶金行业占比接近5%,其他产业均不足3%。一方面,冶金、铸造等传统产业的发展受限于环保要求被逐步淘汰,未来这些产业的产能将会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迟缓,“十二五”期间重点关注的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产业规模总体较小。

3、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经过“十二五”的发展,我市虽然已经形成了一批研发创新平台,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实力,但仍然存在原创技术少、成果转化率不高、企业研发投入水平较低等问题。很多工业企业不具备自主开发的能力,只靠来料、来图加工,不能适应零部件技术向模块化、系统化发展的需要。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由于跟不上主机厂的步伐,被主机厂慢慢的淘汰。同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发展不平衡。截至2015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有140家,主要集中在城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领域,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30%。另外,科技人才匮乏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据不完全调查,十堰150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人才总量占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该比例多在80%以上。

4、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目前,多数地方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这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尚有很大距离。部分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没有把信息化上升到事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同时,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少数企业主要业务已经全部实现信息化。目前,多数整车企业对汽车后服务市场的开发还非常有限,信息化发展空间很大。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纺织、矿产加工等传统产业在现代化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手段应用等方面有待加强。

   二、面临形势

(一)机遇

1、全球产业格局大变革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加快,移动互联网、可再生能源、物联网、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不断深化,依托信息化、智能化、小型化、分散化、个性化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将逐渐取代分工明确、规范严格的标准化大工厂生产组织方式而成为主流,产业变革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将迎来重大机遇。

2、“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为十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思路

在国家战略方面,“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十堰可以依托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商用车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强调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十堰可以依托汽车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在区域战略方面,十堰处于湖北省“两圈两带”发展格局中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有利于发挥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形成发展新优势。另外,十堰地处鄂豫陕渝四省交汇处,交通优势非常显著,与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西安距离较近,可以作为汉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深度融合的区域结合点。

3、承接产业转移助力十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

十堰作为京津冀水源区,面临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实施、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等重大机遇。目前,十堰与北京市共对接项目99个,引进项目55个,投资165.7亿元,在能源、生态环保、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取得了新突破。十堰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正式挂牌成立,已有7家中关村企业入驻。在“十三五”期间,十堰可以继续推进与北京的对口协作,做好区县对接、产业对接、项目对接、人才智力对接,把对口协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进,为十堰工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二)挑战

1、“新常态”下工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十堰工业领域的“新常态”体现在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做大增量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新常态”下,做好生态保护是工业发展的大前提,在此约束条件下,十堰既要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又须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新的支柱产业,才能支撑整个工业的持续较快发展。

2、周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十堰周边地区竞相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竞争日趋激烈。2015年十堰GDP在湖北排名第八,处于省内中游位置,经济总量远低于“一主二副”的武汉、宜昌和襄阳。毗邻的河南南阳、陕西安康等地区在“十二五”期间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了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3、资源要素约束不断趋紧

目前,十堰工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导致产业发展的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难度加大。一是水源区生态环保压力较大。十堰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地区,对企业准入条件严格,招商引资可选择的产业和项目受限,同时,在生态环保压力下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较慢。二是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十堰是山区城市,土地开发成本较高,发展建设用地比较紧缺,土地保障潜力有限。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成为十堰工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4、脱贫攻坚任务重

近年来,国家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是要确保我国的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十堰市除核心城区以外的五县市区均为国家重点贫困县,被纳入秦巴山片区扶贫范围,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扶贫开发任重道远。目前,十堰市县域经济和贫困人口脱贫短板突出,实现“三年全部脱贫,二年巩固提高”的脱贫任务艰巨。

   三、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以及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坚持“转型发展、调整结构、提质增效”这一主线,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两大目标,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三大发展之路。聚焦八大重点任务,实施四大工程,推动汽车产业高端化、专用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构建“一主四大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产业规划布局、政策引导、扶持服务等方面积极作用,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始终把自主创新摆在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建立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大力推动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促进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有机对接,加快形成发展新优势。

深化融合,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间紧密对接,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和军民产业深度融合;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内核,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加强产品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坚持节约、低碳、清洁、循环发展,推进制造业绿色改造提升,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支持企业绿色清洁生产,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三)发展目标

在“十三五”期间,工业产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基本建立起产业附加值高、配套能力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体系,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到2020年: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年均净增规模企业60家,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300家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规模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传统产业的技术、信息化水平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突破和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新增国家级研发机构3家以上,省级研发机构10家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3%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达到主营业务收入的2%以上。

两化融合持续深化。智能制造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前列。全市宽带普及率达到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

   四、发展重点

(一)促进汽车产业高端化、专用化发展

坚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提高汽车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机制,构建创新平台,最大限度激发产业创新发展活力,促进我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东风板块,合力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培育地方企业,实施“整车专用化”战略。紧抓我国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积极引入汽车领域重点高校在十堰建立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转化平台,提升零部件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引导我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由规模生产向定制化、个性化生产转变。力争“十三五”末全市汽车产销量突破60万辆,汽车工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东风公司1000亿,地方汽车工业1000亿)。

——商用车。充分融入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搭建国际商用车之都发展的基础与平台。重点抓好东风沃尔沃合资及新特商项目,商用车公司专用车、东风特商军车民品等项目的落实,利用沃尔沃的技术和专长,全面提升东风商用车的商品规划和研发能力,建成世界级先进的商用车技术中心和商品规划体系,构建满足战略发展需要的海外制造体系和海外销售体系。整合本地优势科技资源及地方龙头企业,联合东风商用车成立商用车研究院,共同打造提升本地、辐射周边的商用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以节能型半挂牵引车等大批量发展为主,实现高效动力总成、综合电子控制、轻量化等技术在全系列商用车的推广应用。开展节能商用车车队应用、公务车/大型活动用车节能产品应用示范,推进我市商用车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专用车。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及创新人才等,推动我市专用车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专用车产品提档升级,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推进专用车产业转型发展,巩固我市专用车产业在全国市场的优势地位。以“专、精、特、新、轻”为主攻方向,实施专用车差异化战略,在消防、物流、特种车等高附加值专用汽车领域走在市场前沿。支持三环专汽、驰田、神鹰等重点企业在巩固现有优势产品的基础上,着力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促进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和铝合金、高强度钢、塑料及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应用。到2020年,专用车产销量达到20万辆。

——新能源汽车。在商用车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商用车产业,不断提高新能源商用车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形成区域产业竞争新优势。初步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城市公交客车的大规模发展为主,实现动力系统的专用化设计、控制策略优化等技术在全系列公交车、物流运输车等上的推广应用。到2020年,新能源商用车产销量达10万辆,产值达到200亿以上。

——智能网联汽车。抢抓国际、国内智能制造产业加速发展、汽车产品智能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联合东风板块、地方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商用车城郊智能驾驶和高速公路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网联智能管理和编队控制技术突破为主,提高运输车辆的运行效率、经济性、安全性和便利性,开展地方性法规下的智能网联汽车法规研究与应用示范。鼓励大型物流公司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编队运输应用示范。在现有的汽车产业集群基础上,结合区域特色,建立智能网联商用车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形成100家过亿元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汽车零部件。紧抓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技术创新路线图,积极争取工业转型升级、高技术发展专项、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等专项资金,实施汽车零部件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协同创新,攻克商用车整车及零部件系统集成、动力总成、轻量化材料、先进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关键零部件模块化开发制造等一批对我市汽车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核心技术、增大基础、共性技术创新的有效供给,加强前瞻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布局。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零部件产业,引导零部件企业高端化、集团化发展,推动零部件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和特色专业冠军型企业培育,引导产业“整零”共济、抱团发展。重点抓好东风中轻型发动机项目、东风双星轮胎全钢轮胎项目的推进和落实工作。提升传统汽车零部件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促进零部件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鼓励企业运用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等手段,加强产品研发能力、控制生产成本、拓宽销售渠道。提升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积极策划引进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培育并带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借助我市新空港优势发展汽车电子产业,积极引进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零部件初创企业、科研院所技术转化平台等,围绕摄像头、雷达、导航定位、射频芯片、无线通讯终端及控制器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或产业化,打造1-2个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区。

(二)加快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发展

紧密把握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机遇,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行业的应用需求,引进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创新,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工成套装备及汽车制造智能生产线等。突破发展整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实现汽车制造装备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类关键技术装备。通过对用户使用关键技术装备的考核和要求,由需求侧带动供给侧,引导推进设计、工艺、仿真、管理、控制类工业软件的研发。依托优势企业,开展智能制造重大成套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加快产业化。加快建设十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加快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在重点行业的推广应用,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建设成为十堰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中国汽车车身装备制造基地。到2020 年,力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智能机器人。把握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战略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和企业,重点发展焊接、打磨、搬运、装配、分拣和物流等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培育发展多关节、桁架式等工业机器人本体、农用无人机、蜘蛛等仿生机器人、小型AUV等水下航行器、智能按摩机器人等产品,前瞻布局发展智能轮椅、护理床等助老助残服务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等。

——汽车零部件加工成套装备。以汽车与重大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为方向,依托本地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汽车制造用机器人及其成套设备、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重大装备及技术。

——智能生产线。支持东风模具公司、东风装备公司等骨干企业,以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发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高效加工/近净成形装备及成组工艺生产线,积极引导企业拓宽产品线,从与汽车制造相关的自动化生产线拓展到工程机械、家电电子、物流仓储等领域;开发柴油高压共轨、汽车安全、低成本超高强钢/铝合金/碳纤维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机电耦合系统等产业化急需的高效加工与成形、在线检测与装配成套装备。建设东风装备产业园为核心的十堰汽车装备制造中心,打造中国汽车工艺装备第一品牌;推进以东风模具公司、湖北先锋模具集团为核心的模具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先进的重大技术装备及成套设备,使海岚数控伺服压力机、高周波感应热处理成套设备、华昌达装配线成为装备制造业的中国名牌。

(三)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1、生物医药

借助我市区域性医疗卫生和教育中心、丰富的中药材和水资源、南水北调水源区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高标准种植基地。重点发展新型制剂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药等产品,突破生物工程技术、医疗信息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设立新药研发扶持基金,创新医疗模式,瞄准医药产业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研发推广一批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产品。加快建设十堰生物医药产业园,着力于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中国武当药谷”,努力建设集医药科研、道地药材基地、医药生产、医药物流等“四位一体”,具有区域特色、比较优势、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到2020年,生物医药产值达到300亿元,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十堰新的优势产业。

——新型制剂药物。围绕市场容量较大的抗肿瘤、心脑血管、抗感染和神经系统等4大类适应证领域,依托人福医药集团、武当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葵花药业等多家知名医药企业,重点发展心脑血管类、抗病毒类、药用气雾剂等产品,对即将到期的专利药物进行仿制和改进,对重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和再创新。

——生物技术药物。围绕武当特色中药研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医用植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及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医药研发平台,加大技术和产品开发力度,突破原核和真核生物创新药物,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生物技术药物并形成产业化。抓好中国水生物研究所十堰分院、生物工程检测中心及校企研发中心等平台的建设,重点发展抗肿瘤、心脑血管、肛肠、组织修复、临床诊断试剂等类产品。

——现代中药。加强武当道地中药材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的攻坚作用,将现代制剂技术应用于传统中药剂型的改进,发展控释、缓释、靶向等制剂,大力发展疗效确切、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加速突破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和中药制剂技术。推进现代制药技术与传统中药的结合,应用现代高新技术辅助中药产品研制开发,实现中药产品剂型多样化,提高现代中药的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产业基础好的板蓝根注射液、香丹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柴胡中药饮片等知名产品,大力支持以金银花、芍药、连翘、板蓝根等深加工为主的医药企业,在生物提取技术研发与引进、产品检验与检测、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积极研发抗炎抗病毒、抗肿瘤、肛肠、神经内科、具有特殊生物活性、参与细胞调节等功效成分的各类保健食品及兽用药物等产品。

2、电子信息

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抢抓“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机遇,基于产业政策和创新资源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制造业,开发汽车控制系统、汽车电子元件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扩充产品系列,向车联网产品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武汉光谷科技资源、借助北京对口协作契机,积极引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的融合应用,带动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发展,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

——汽车电子产品制造业。加快发展以汽车电子产品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支持天涯、天运、三立车灯、湖北双鸥等企业,大力发展发汽车动力总成电子控制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系统、车载电子产品、车用检测设备、新能源(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相关的启动机、发电机、雨刮器、车灯、汽车集成电子元件、安全气囊系统、国V排放消声系统等产品。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引进和发展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和高端软件开发服务等信息技术产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引进和联合开发等方式,开发应用型软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政府、企业和商业提供数据分析、管理决策服务。利用丹江口库区优质自然环境,培育发展工业大数据、水文大数据。建设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通过网络技术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依托和协汽车商务软件有限公司、兴蝶管理软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充分利用武汉光谷、中关村项目,大力发展与汽车产业相关的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

3、可再生能源

大力发展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和新能源产业,依托中广核新能源有限公司、汉能国际等骨干企业,打造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相结合,提升核心技术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市场为导向,支持风电装备和光伏制造企业进入相关配套服务产业,向整体服务提供商进行转型,促进产业链延伸,到2020年,建成湖北省清洁能源装备重要供应基地之一。

——水力。推动水电资源开发,实施堵河流域水电站扩能改造;加快推进孤山、夹河关、老渡口等重点水电站建设;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建设;继续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电网建设与改造;实施小水电增效减排和小水电设施更新改造。

——太阳能、风能。以光伏发电为主导,以太阳能光热发电和热利用为补充,在新型电池研发、太阳能高温利用、太阳能光热发电、多种光伏系统集成、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领域取得突破,推进太阳能LED产品应用工程。依托富士康、汉能国际、中广核、广东猛狮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光伏发电设备产业,合理利用荒山、荒坡建设地面电站和高效农业光伏电站。积极支持公共建筑屋顶、个人自有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充分利用石漠化荒坡地、库区隔离带及移民新村实施总装机规模500WMp并网光伏电站项目。加快十堰区域风资源普查,支持北京风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光电风机产业化项目、华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风力发电项目建设。

——生物质能。大力推广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省柴节煤灶和多功能生物质炉具,提高清洁能源在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比例。支持中广核新能源有限公司垃圾发电项目和粤能(房县)生物质发电、竹溪凯迪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

4、通用航空装备

积极抢抓我国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贯彻落实《湖北省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对接全省乃至全国航空产业企业,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以十堰临空港经济区项目为载体,以武当山机场和其他通用机场为核心,以配套生产特种飞行器、通用飞机、无人机等航空器零配件及其衍生产品为突破口,以航空制造和航空运营为主要发展内容,实现十堰航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性发展,提高全市工业发展科技含量。到2020年,民用航空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无人机。重点突破微型任务载荷、自主导航、自适应控制、感知与规避、高可靠通信等关键技术,开发不同级别的固定翼和旋翼类无人机,逐步提高无人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水平,满足边境巡逻、治安反恐、农林作业、地图测绘、管线监测与维修、应急救援、摄影娱乐等各类应用需求。

——特种飞机。依托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单引擎CH轻型飞机项目,带动包括发动机制造和组装、传动齿轮、电子设备、培训、维修等在内的通用航空产业链。重点发展用于培训、娱乐、空中测绘等作业的多用途飞机和用于救援/灭火、森林防护、环保巡查、空中游览、水上运输等作业的特种飞机。

——直升机。重点发展最大起飞重量3-4吨,载客8名的先进轻型双发直升机,研制使用寿命长、可靠性和产品质量高的1吨级轻型活塞单发直升机、2吨级轻型民用直升机。

(四)实现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

1、食品饮料

围绕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依托十堰的特色农业和水文资源,瞄准绿色、生态、健康、时尚的发展方向,以提升产品品质为核心,加快现代食品、饮料制造技术的应用推广,实现由初(粗)加工到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产品品种花色,重点发展绿色食品、饮料等;加强二维码、射频设别等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组织开展食品饮料安全可追溯体系试点工作,全力打造一个绿色安全、特点鲜明、影响力大、附加值高的食品饮料产业。着力推进食品加工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丹江口市生态水产业加工园、十堰(郧阳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房县百亿黄酒产业园等10 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到2020年,食品饮料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饮料及酒类。充分发挥水源地优势,争取引进国际、国内知名饮用水企业在水源区建设大型优质饮用水生产基地。以农夫山泉二期工程、康师傅矿泉水、神农架矿泉水、华彬集团矿泉水建设项目和有机茶饮料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天然水、矿泉水、茶饮料和果汁饮料,把丹江口市、房县、竹溪县建成饮用水和果汁饮料生产基地。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支持稻花香集团、忠和酒业、庐陵王酒业、真武酒业等,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白酒、黄酒及果酒品牌。

——绿色食品。鼓励北京企业通过投资、参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参与本地特色山珍等食品工业发展,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培育一批特色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集群。培育精品名牌,进一步提升中国驰名商标“武当道茶”品牌价值;着力打响房县黑木耳区域性公共品牌,努力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食用菌加工出口基地。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力争把郧西马头山羊、郧西景阳桐、神农本草、郧阳红薯、郧阳木瓜、丹江鲌鱼、竹溪贡米、竹山郧巴黄牛等打造成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公共品牌。重点支持久康食品、益友工贸、鸿太粮油、福源小杂粮、富源油脂等企业发展粮油精深加工,生产高质量,高档次食品,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支持福润禽业发展肉禽加工,博奥水产品发展水产品加工,重点研发速冻、深加工水产制品,以营养、方便、卫生、安全和附加值高的速食制品为主;支持渝川食品、宝丰泡菜等企业发展蔬菜加工业。

2、纺织服装

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培植棉纺织、汽车用纺织品、服装设计加工和桑蚕丝绸加工等纺织企业,培育纺织品牌。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50亿元,引进嫁接5家全国知名品牌企业;5个以上湖北名牌产品、培育3个中国驰名商标。

——纺织。重点开发天然纤维原料加工新技术、低耗纺纱、织造技术、染整技术,突破高效、复杂形状预制件织造技术、低成本成型技术瓶颈,鼓励企业采取智能化纺织装备进行技术改造,推动新型清梳联合机、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应用,建设纺织示范生产线和数字化工厂,发展全流程集成互联、工艺与物流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建设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体系,研发再生循环系统,扩大再生纤维回收和利用范围。

——服装。做大做强丝绸类服装,鼓励有能力的企业采取新一代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以及数字化虚拟设计技术,开发三维人体自动测量技术,建立服装人体数据库,积极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设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品牌建设能力,提升纺织产品的创新能力,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3、冶金化工

着力推动钢铁、有色金属、磷化工、汽车铜铝精铸件、炸药系列、轮胎、橡塑、化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冶金、化工、橡塑产业做大做强奠定坚实基础,产业规模达到合理水平。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加快技术改造、优化品种结构、延伸产业链为主线,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节能减排,切实增强企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到2020年,冶金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380亿元。

——冶金。加强银、金、铅、锌、铁、钒、铀、绿松石及特色大理石矿产资源勘查与资源储备工作,建设全国第二大铌稀土开采研发基地,积极开展煤、铁及大理石建筑石材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化工。以东风油品、双星轮胎、金凤化工等为依托,做精做实工业及汽车润滑油、汽车用漆、汽车轮胎等产品,提高精细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培育发展精细化工产品,以化学新材料等高端石化产品为重点,引进复合材料、特种工程塑料、新型硅氟材料、聚氨酯、可降解材料等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项目。

——矿石加工。以延伸产业链条和拓宽产品覆盖面为重点,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和技术,开发我市独特的绿松石资源,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和创新,开发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绿松石产品以及米黄玉产品,努力培育形成若干知名绿松石品牌。加快建设十堰绿松石产品网络协同设计平台和个性化定制平台,形成集资源开发、冶炼加工、产品设计于一体的绿松石深加工产业链。

4、建材

适应建设“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发展绿色建筑材料。以减少碳排放和实施清洁生产为主要目标,以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为手段,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地方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快发展“四新”产品(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外墙保温材料、新型高性能砼、新型再生骨料),全面实施“两推”“两禁”(推进实施建筑节能、推广应用散装水泥)(禁止使用黏土烧结砖、禁止现场搅拌砼和砂浆),开发绿色新型建材产品,加快板石、大理石、花岗岩石开发,发展一批彩砖、彩瓦和钢构生产企业,有序发展页岩砖、煤矸石转、免烧砖、废渣砖、黑板石等新型建材产业。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实力,加快我市建材产业现代化进程。到2020年,建材工业实现总产值100亿元。

  五、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在汽车、化工、建材、航空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水电装备、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传统制造业领域,持续开展重点企业关键环节、生产线、车间、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车间/工厂,引导企业采用先进过程控制、现场总线、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MES执行系统、网络协同制造等技术,提高企业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开展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升级试点应用。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机制,提升中小企业智能化水平。

推进重点领域系统集成及应用。瞄准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发展方向,在汽车、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电子信息制造、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的重点领域发展关键技术装备和先进制造工艺的集成应用。重点引进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重大技术及装备,培育发展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系统集成服务企业,实现系统集成企业、本体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建设。一是聚焦商用车、专用车及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矿产加工、纺织服装等领域大型制造企业,以培育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电子商务等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为重点,建设大企业“双创”平台。二是围绕汽车、航空、化工、食品饮料、建材、电子信息制造产品等重点行业开展高效协同研发、质量精细管理、协同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等新业务,建设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三是重点支持食品饮料、矿产加工、纺织服装、建材等垂直行业发展电子商务一体化、精细化和专业化集成服务,建设工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贯彻实施“宽带湖北”战略,加快部署高速、宽带、移动、泛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大4G、5G等网络基础设施投资,积极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集聚区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重点工业园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光纤网、移动通信网、无线局域网建设,促进传统制造企业与增值电信业务运营企业融合,完善行业云、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实现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信息网络建设。在汽车等重点行业开展国产化智能工厂信息基础设施研究与建设,开发具有自主、可控、安全的数据、业务、流程一体化的智能工厂信息基础设施系统。

(二)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

建设区域制造业创新体系。以现有的创新优势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推进以十堰商用车(专用车)研究院为核心的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数据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创业平台等载体的重要支撑作用,打造区域制造业创新体系,使之成为区域制造业创新体系中一流的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

加大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瞄准十堰市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制定实施商用车、新能源汽车、专用车、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明确阶段性目标、关键技术和路径,建立长期的持续跟踪研究和投入机制。其中,以新能源汽车、商用车、专用车为突破口,引导企业突破一批商用车整车及零部件等领域关键技术。支持新兴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崛起,大力支持工业机器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机器人本体研制、控制系统开发、集成应用推广等,积极引导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大力推广名、优、稀、特新品种种植养殖新技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高效安全生产加工技术、现代储运技术和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大力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加强医药中间体向仿制药及专利药的转变提升,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甾体激素药和生物制品。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加快“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十堰)示范基地”、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十堰科技创新中心、各县(市、区)北京工业园等产业化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提升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成果管理与推广、技术数据库、项目推荐、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等服务功能,促进项目、资金、人才对接及知识产权保护,为全市企业的技术转移提供全方位、综合性服务。拓宽技术转移服务途径,通过开展与中国创新服务网络、中国技术交易所等大型创新成果推广交易组织的合作洽谈,引进省内外技术机构,提供更广泛的技术转移服务,推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推进湖北省“科技十条”政策落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激励机制,鼓励通过股份制等形式,完善科技成果投资入股政策,深化产学研合作。

(三)夯实汽车产业配套能力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大力发展商用车轻量化车身复合材料/混合材料、低摩擦材料、高强度钢、先进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传感器、电控喷油系统、自动变速器等关键原材料和基础零部件。推动商用车、专用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效动力总成、商用车专用零部件制造、汽车车身装备制造等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的工业“四基”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在汽车制造领域引导整车企业和“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组建一批“四基”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加快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建立十堰市汽车工业基础数据库,加强企业试验检测数据和计量数据的采集、管理、应用和积累。引导产业投资基金投向“四基”领域重点项目,支持汽车制造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

提高本地配套能力。加快构建汽车工业产业链沟通平台,建立企业配套协作的沟通交流机制,确定重点企业配套产品需求,依托东风汽车商用车公司技术中心(国家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十堰商用车(专用车)研究院等创新资源,推进重点配套零部件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鼓励商用车、新能源汽车、专用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重点企业和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提升系统集成应用和关键零部件配套关联水平,培育一批细分领域专精特“小巨人”企业和“配套专家”,提供专业化产品和服务,推进汽车制造产业链整合延伸、配套分工,建立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推进区域和企业品牌建设。全力支持东风商用车公司打造世界卡车第一“绿色”品牌。加快实施汽车产业“整车专用化、零部件中性化、产品品牌化、产业链联盟化、市场拓展多元化”的“五化”转型战略,调整优化汽车产品结构,突破性发展地方专用车产业和新能源商用车产业,打造新能源商用车基地。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打造以专用车和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十堰制造”品牌,努力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培育纺织服装、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绿松石加工等产业的本土自有品牌,鼓励企业对自有品牌进行推广,打造全国知名品牌。

加快工艺优化和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提升。实施全市工业产品质量提升工艺优化行动,以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智能终端、以及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组织实施若干工艺诊断和工艺优化项目,解决一些行业非竞争性共性质量技术问题,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推动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企业质量体系建设,逐步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实施企业精细化管理推广工程。

强化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依托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等重点领域的龙头企业,建立质量追溯平台、质量信息库,实现产品追溯信息电子化,健全全市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鼓励本地生产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和智能化装备,推广先进成型技术、装备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等,逐步开展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建立企业产品质量档案,争取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高端公共服务平台在十堰市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

(五)积极推行绿色制造

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实施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化工、矿产加工、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装备技术绿色化改造,加强清洁生产重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以源头削减污染物产生为切入点,减少水污染物排放,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实施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改造,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建设一批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示范项目,推动传统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推进能源高效低碳利用。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节能低碳技术装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扩大水电、天然气、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比例,适时启动核电项目前期研究工作。重点实施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大力实施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利用、热电联产、绿色照明、绿色建筑等重点节能工程,强化冶金化工、矿产建材等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厂区、园区和企业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网建设,控制和削减石化能源消费量。

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示范应用。强化工业资源循环利用,重点针对化工尾渣、尾矿等污染大、难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及装备,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建设。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再生资源规范企业为依托,实施电器电子产品、汽车等领域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再生资源产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化工、建材等企业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设计开发推广绿色产品,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倡导绿色消费。在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化工等行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行动,促进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

开展绿色园区建设,以十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切入点,打造两型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低碳示范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以汽车、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矿产加工、化工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壮大绿色企业,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

(六)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推进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食品饮料、矿产加工、化工、建材、纺织等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传统优势领域,通过兼并重组、投资合作等方式,做强做优做大一批竞争优势突出、技术领先、带动性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对基础较好、效益下降的重点企业,以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主攻方向,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积极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倒逼机制,分阶段做好全市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转移低效产能工作。

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骨干企业改进工艺流程,实施精益制造,强化过程控制,提高制造水平;定期发布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技术改造指导目录,支持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矿产加工、纺织服装、化工、建材等重点领域企业设备更新,通过购置先进适用设备,实施设备更新和升级换代,加快老旧设备淘汰,提升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制定全市技术改造推进计划,加强工业投资监测分析,研究制定工业投资指南,建立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编制发布年度导向目录,引导社会资金等要素投向。

坚持走中小企业“专精特”之路。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撑平台建设,为中小微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环境,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专注于细分市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和转型成长。

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建立多元化的产业融资机制,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融资工具,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完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运行机制、用工制度和分配机制;引导企业重组和生产集中,增强竞争实力;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上市;引导和帮助企业在经营机制、管理模式上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七)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大力推广应用创新设计思维,开发服务重点产业的集成设计技术、绿色设计技术、品牌设计技术等先进设计工具软件,大力发展以制造工业设计、环保工程设计、汽车设计为主的工业设计,配套发展以广告设计、展示设计、包装设计为主的商业设计。围绕汽车城主题开发旅游、动漫、影视、游戏、教育、图书、主题公园等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设计;推动工艺设计产品向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多领域市场拓展;培育绿松石、汽车模型、石雕、根雕、书画等特色工艺品交易市场;鼓励设计创意作品投资交易。实现从传统优势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化,不管丰富制造业发展内涵。

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品营销中的应用,拓展电子商务平台功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提高消费类制造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支持发展一批服务型制造业的示范企业,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营销模式从提供设备向提供咨询设计、项目承接、工程施工、仓储物流、系统维护和管理运营等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支持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可再生能源、纺织服装、绿松石加工等重点领域的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搭建产品远程监测与诊断平台,完善产品智能维护系统,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在线支持服务。鼓励商用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等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在智能制造装备、汽车等领域,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服务业,对高附加值设备、成套生产线等提供融资租赁服务,鼓励融资租赁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智慧湖北”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在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矿产加工、化工、建材等领域,大力发展检验检测分析认证、计量、节能环保、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专业金融、培训教育、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利用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降低制造业流通成本。

(八)深入实施开放战略

深化与北京市对口协作。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启动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示范项目建设的机遇,深入开展与北京结对区县“1+4”对口协作。强化产业、智力、生态保护三大重点,推进项目兴办、产业帮扶、市场拓展、劳务输出、人才培养等协作,打造京津冀对口协作示范区。争取相关国家部委、央企和省直部门全面启动对口协作工作。扩大对口协作产业发展基金规模,完善运作机制,力争每年有一批高质量的项目落户十堰。加强两地对口协作宣传合作。继续做好“院士专家十堰行”交流活动。

引领鄂西圈和汉江带建设。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多领域合作,促进与长江经济带各市多层次协作,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推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和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加强与宜昌、襄阳、神农架、恩施等城市协作,打造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切实发挥十堰在汉江流域综合开发中的枢纽作用,保持先行先优势,深化与沿江城市的合作交流,建立健全丹江口库区水资源保护综合治理、库区跨区跨界流域联席会议、联合监测预警制度和环境应急联动等相关机制,把十堰建成汉江生态经济带引领区。

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发挥地处重庆、西安“近邻”的区位优势,挖掘郧西茶马古道直通长安的历史渊源,积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构建连接“一带一路”的纽带桥梁。利用“义新欧”、“汉新欧”、“渝新欧”等贸易通道,依托广交会、亚欧博览会、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等展会平台,不断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围绕十堰汽车及零部件、香菇、木耳等优势产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境外汽车产业园、汽车及零部件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推动特色有机农产品出口。将竹山打造成世界绿松石之都,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进一步提高经济外向度。优化通关环境,重建铁路口岸,筹建十堰电子口岸,利用网络平台,推进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服务贸易,引导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积极引入和筹办国内外重大赛事、峰会、论坛等活动,发展总部经济,拓展对外窗口。大力实施新时期“走出去”战略,以东风沃尔沃战略合作为契机,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引导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或技术示范和推广基地,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园区,吸引上下游产业链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布局,带动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和上下游产业“走出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强化工作推进机制。依托十堰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部省市紧密合作机制,统筹解决解决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指导目录、专项实施方案及相关政策措施、谋划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并积极组织实施。充分发挥企业在方案制定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全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技术专家、政策专家、行业研究专家、知名企业家等,共同成立十堰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对十堰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并提供咨询建议。

建立评估制度。建立规划落实情况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阶段性检查和效果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调整。

(二)完善政策环境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转变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运用奖补、贴息、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企业提供过桥资金等方式,重点支持扶持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两化融合、智能装备创新创造等,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落实和完善湖北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认定实施细则,进一步扩大对制造业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和优先使用力度。贯彻落实国家、湖北省支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和技术改造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做好税务咨询和服务,引导本市企业充分享受国家税收扶持政策。

搭建汽车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筹建中国商用车(专用车)研究院。由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与专用车企业联盟共建、以企业化方式运作股份制公司制体制,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依托,致力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企业技术难题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将研究院建成集商用(专用)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协同创新科技服务平台。

搭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借鉴中关村示范区所支持培育的车库咖啡、36氪、创新工场等创新型孵化器发展模式,由十堰市市政府出资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众创空间。支持个人、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二是支持创建高层次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对评估认定为省级、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示范园区的,给予一次性奖补;其中,直接购买或租赁已开发闲置房地产楼盘作为创业孵化基地(园区)的,奖补标准相应提高。三是高校毕业生在指定的创业孵化器外租用经营场地创办小微企业,实现正常运营吸纳就业人员的,给予适当租金补贴。

(三)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联合市内外大中型企业、国有金融企业、专业投资机构等各类社会资本,重点在商用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设立市级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支持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充分发挥十堰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北京-湖北省十堰市对口协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华融天泽高投(湖北)高端装备制造与服务创业投资基金等十堰市创投基金的作用,重点扶持全市智能制造装备、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产业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600亿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扶持作用,鼓励金融租赁公司开展关键智能制造装备融资租赁业务,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设备租赁等方式实施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加强财政资金与金融部门紧密合作,灵活运用市级中小企业应急周转资金,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创新金融方式支持企业发展。一是加强信贷支持,围绕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银行及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仓单质押、股权质押、过桥贷款等贷款业务,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为前提,对实施“机器换人”、“智能工厂”改造的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并在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及贷款利率等方面予以倾斜。二是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有融资担保需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向市、县科技部门提出申请,按程序决策后,给予其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三是实施全方位风险缓释基金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展期贷款服务,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给予倾斜。

(四)强化人才培养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山区实际,坚持开展柔性引才,持续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促进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助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制定引导用人单位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的财政、税收优惠及金融信贷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

加大紧缺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认真落实十堰市“3331”工程,加大“领军型”创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实施“十堰市金蓝领工程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职业培训机制,对参加技能培训的人员、机构分职业工种予以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财政投入和多种筹资方式,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劳动者提供公益性、高水平的高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

(五)加强监督考核

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平台。开展重点工业产品产销数据库、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及预警平台系统、十堰市“工业指数”发布平台建设,提高工业运行监测预警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及时性。重点做好重大项目的运行调度和跟踪服务,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做好事前、事中的预警、研判,加强统计、税务、质检、工商等部门之间的信息打通,参与全程的监督。

建立严格绿色考核机制。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考核机制,调整县(市、区)综合目标考核办法,提高绿色GDP比重,加大生态文明考核比重。并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实施差别化考核机制。在全市率先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生态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和不达标河流治理“河长”负责制等,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